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民主管理 > 教代会 > 正文

凝心聚力谋发展 踔厉奋发再启航 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3-05-25 08:30 作者: 点击数

各位代表:

学校第二届双代会20183月召开的。恰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时刻,也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之年。5年来,学校在董事会、党政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全校教职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内涵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为学校十四五时期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五年的主要工作成绩

刚刚过去的5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十三五”收尾、“十四五”开局,学校转设更名、新冠疫情冲击等形势和任务,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成功教育理念,大力弘扬勤奋开拓自强育才的校训精神,以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为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得到社会广泛好评,为学校进入新发展阶段注入了新动能。

一是明确办学体制,顺利完成转设更名。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非营利性的办学性质、坚持兴学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发展目标不动摇,办出活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自主发展、特色发展之路。202012月,依据《教育部关于同意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转设为长春人文学院的函》,学校由原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更名为长春人文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20234月,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关于印发<吉林省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工作方案>的通知》等要求,经董事会成员集体决议,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现正申请换发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这是学校建设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凝结着全校教职工的心血和汗水。2021年,学校继续推进十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完善治理体系和管理架构,构建了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政治核心、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依法设立监事会,严格执行《长春人文学院章程》,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落实。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依法治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设置审计监察机构。做到校内管理制度与国家现有教育法律法规衔接配套,确保学校办学方向明确、办学管理规范,整体工作运行良好。

二是本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成绩斐然5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省级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4门。2021年底,“东北秧歌”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音乐舞蹈戏剧学院原创东北秧歌舞蹈《姥姥的田》以全国排名第二的实力,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奖,并入选由教育部主办的2021年度《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学前教育专业成功转为师范类专业,学校成功获批吉林省首批创新创业学院。学校正式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是全省唯一一所获批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的民办高校,为学生获得二学历、双学位提供了平台。招生就业形势良好,连续多年受到教育厅的表扬和肯定。学校每年都有千余名师生获得全国和省级各类大赛的奖励。2021年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批国家级项目20项,省级项目60项。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620铜的好成绩。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培植学科发展特色,以学科建设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再上新台阶。学科门类齐全,学科方向明确,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2018年福祉学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围绕社会福祉、健康福祉、儿童福祉等方向开展学科交叉建设,2021年顺利通过中期检查。现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兴交叉学科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校级重点建设(培育)学科2个。2018年获批2017-2020年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社会工作、工程、会计、教育获批专业硕士学位立项建设授权点。积极拓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和专业,新增联合培养高校2所。围绕重点建设学科,申报获批省民办高校发展扶持资金学科建设项目,获得经费1050余万元。2022年,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申报的《综合材料绘画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获批该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获得经费120万元,填补了学校该领域的空白。

三是打造学术交流品牌,科研工作成果丰厚。学校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以基地平台为依托,围绕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重点打造学术交流品牌,提升了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5年来,学校先后申报课题880项,获批381项,获批经费849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13篇,出版学术专著48部。获批专利235项。获各类奖79项。2018年申报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智慧养老系统研究与开发》课题,获批吉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获得经费100万元,首次实现我校在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立项的突破。经过3年研究开发,全部完成各项成果指标。其中,发表SCI论文1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批国家软件著作权5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顺利通过省级验收。2021年获批省级创新中心——吉林省健康福祉产业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建设)。2022年获批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中药传统制药技术创新实验室(培育)。学校现有1 个部级、18个省级科研平台,为科研团队建设、学科交叉融合、校企联合创新奠定基础。坚持内涵式建设推动示范引领,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显著。5年来,全校教师获批教研教改课题255项。教育部和省级产教协同育人的立项数量大幅提升。在吉林省应用型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中,增设了“产教协同育人项目”评价指标。截止2022年底,我校已立项110项。其中教育部78项、省级32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项目中,全省高校仅有2项案例入选,我校成功入选1项。

瞄准国家需求,打造福祉教育办学特色。5年来,学校站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高度,把福祉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作为国内首创福祉方向本科专业的民办高校,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学校拥有社会福祉学院、健康福祉学院、护理福祉学院、儿童福祉学院四个教学单位;设有福祉实训中心和长春市福祉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建立起大专本科与研究生、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多层级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以培养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养老专业人才为特色,充分发挥福祉相关专业的优势,先后为地方养老机构培训介护、护理和康复专业人才5000余人。2022年,学校申报的新兴交叉学科“福祉学”,顺利通过吉林省高校特色高水平学科中期验收,形成了“医养结合”“医护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特色。2021年,与长春中医药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为福祉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保证。目前学校建有与福祉相关的国家级科研基地1个,省级基地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研究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特色高校新型智库1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202212月,作为“吉林省高校休闲康养产业学院协作体”的牵头单位,学校以休闲康养、康复健康、养老服务、中药保健等四个方向为突破口,发挥福祉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智力优势,为全省休闲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厚植了福祉教育品牌的内涵。

坚持专家治校,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坚持专家治校,教授治学,修订完善了校院两级教授委员会章程,充分发挥各基层学院教授委员会和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指导教师围绕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立德树人责任意识和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707人。其中专兼职教师661人,正高级职称161人、副高级职称213人,博士123人、硕士437人。专兼职教师中的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6.58%,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80.72%。学校坚持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管理格局,逐渐形成了一支懂教育、会管理,具有开阔视野和前瞻性战略思维和眼光,有教育情怀,专注教育管理的核心团队。为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学校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培训等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学校有9名教师入选20212025年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实现了历史之最。在吉林省第二届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学校推送5名教师参赛4名获奖,其中1名进入总决赛。在吉林省第一届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2名教师获得“育婴员”项目第1名和第3名,被授予“吉林省技术能手”称号,成功进入决赛。1名教师作为吉林省参赛代表参加首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取得第5名的好成绩。

坚持生命至上,打赢校园疫情防控歼灭战。近两年来,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打乱了学校正常的工作节奏。学校坚持学生至上、生命至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穆树源董事长高度重视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主动向全校师生发来慰问信,鼓励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战胜疫情,并投入1300多万元,保证学生供餐供水和购买防疫物资。结合疫情形势发展需要,学校迅速作出部署,成立十个工作专班,科学统筹抗疫工作。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防“疫”战场当作初心“考场”,在学生公寓成立临时党支部10个,组建党员先锋队36个,设立党员先锋岗378个。3名入党积极分子火线入党,1人提拔使用。61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活跃在抗疫一线。学校选派10名党政处级领导干部,进驻学生公寓担任楼长,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模式。各学院先后组建“党员突击队”“志愿服务小分队”等组织,主动“接单”“跑腿”,千方百计解决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开展“抗疫先锋榜”典型推介活动,征集抗疫影像资料,编辑整理《人文战疫》一书,产生了一批有质量、有分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其中卫生所长吕宪波荣获全省教育系统“吉林好人•抗疫先锋”先进个人称号。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阻断了校园疫情传播,展示了人文力量、人文精神、人文效率和人文担当,得到省市和属地部门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扩大国际视野,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5年来,学校构建国际化发展布局,与国(境)外高校交流频繁、合作密切,共派出10个团组、30余人次,赴国(境)外考察访问,洽谈扩大交流与合作事宜。接待国境外120余个来访团组500余人次,新签署合作协议50余项,填补了合作空白、拓宽了交流渠道,提升了合作层次。2018年举办了与台湾台东大学“海峡两岸演唱会”。2021年和2022年,与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韩国教员大学、庆尚国立大学、崇实大学开展两届线上“中韩学生语言交流”活动。2019年创新开展“1+1”博士联合培养项目,第一期13名学员,12名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以“按需聘请、提质增效”为原则,共聘请专兼职外籍教师60余人次,外籍教师的学历层次、个人素质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连续5年荣获吉林省“优秀外国专家”和“长白山友谊”奖。2018年以来,共接收美国、韩国、俄罗斯等6个国家的411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我校外籍教师已连续14年荣获吉林省“优秀外国专家”和“长白山友谊”奖。2018年以来,我校组织派出98名学生参加韩国、俄罗斯、新西兰、台湾地区等合作留学项目,选派8名教师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加大资金投入,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实施后勤剥离,成立了昊海后勤集团。学校加大对校园硬件设施的投入。5年来,先后投资5450万元,对两个校区教学楼、学生公寓、实验室、专家公寓、过街天桥、围墙护栏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共计完成48项工程。投资建成生态福祉园,铺设白石路,建成3万平方米草坪地,种植白桦林和杏树林。重新铺设东西两个校区的柏油马路,更换刷新校门校牌。全部更换教室桌椅7900余套。2022年,学校投资扩建卫生所,为师生就医提供方便。对校园监控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增加高清视频监控设备748个,安装建设校门人脸识别、机动车号牌识别,实现校园监控全覆盖和安全事故零发生的目标。对学生公寓网络进行升级提速。目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过亿元,馆藏纸质图书总数为130多万册,基础实验室58个,专业实验室83个,实习实训场所79个,满足教学和日常工作需要。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红色坚强堡垒。5年来,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董事会高度重视党的建设,设立20万元“董事长党建思政专项基金”,专门补贴党建思政工作。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党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重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牢固树立抓基层、打基础的鲜明导向,扎实开展“基层建设年”“三亮三比三争”活动,切实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选强配齐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2个基层党总支获评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党支部获批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校党委与东北师范大学共同推进“同在党旗下、携手添光彩”结对共建活动,提升了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2021年,学校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通过“激情五月”、“四月书海”“十月书香”等校园文化平台,开展了“四个100工程”等品牌文化活动,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被认定为全国民办学校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原创话剧《郑德荣》获批全国民办学校首批党建特色项目并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

学校先后开展“学习筑梦”行动,推进“青马工程”,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了十大育人体系,深入推动思政育人、融合育人、协同育人落地落实。实施专职教师做学生工作考评办法,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成为学生班主任和导师。校党委精心打造“党建思政融合共同体”品牌,将党建思政工作深度融合、融为一体,形成了同向同行、齐抓共管、推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大对外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高铭泽,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是吉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本科在读学生。健康福祉学院2019级学生李爱春的励志短视频火爆网络,荣获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5年来,先后涌现出“全国百优志愿者”、吉林省百优大学生”“吉林省最美抗疫志愿者”“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等一批大学生典型。学校先后被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同志们,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学校的重要发展时期。我们在坚持内涵发展、学校转型升级、提升教育质量、招生就业、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办学质量和声誉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教职工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在这里,我要代表穆树源董事长和学校党政领导,向广大教职工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一直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省市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长路漫漫。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学校整体实力还不够强。与人才市场需求相比,学校专业设置结构不尽合理;有的专业招生人数少,办学成本很高。二是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和素质有待于提高。部分专业出现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情况,缺少中青年专业拔尖人才。三是科研整体实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高级别项目和成果数量较少,低水平重复成果较多;特别是能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项目和成果不多;四是学校办学特色还需要进一步凝练和凸显。五是对照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条件,学校还有许多弱点和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面对这些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校团结,上下一心,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才能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未来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认清新形势,把握新机遇,用新思想引领新方向,用新使命开启新征程,用新作为推动新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服务地方和国家建设为使命,坚持立德树人,以突出高质量教育教学为主题,以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为重点,以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为关键,以深化高质量产教融合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真正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发展离不开科学管理。特别是学校转设以后要进一步坚持依法办学,加强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开展新一轮学校制度修订工作。研究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总结办学经验,凝练办学特色,为全面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完善符合学校改革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提供保障。要结合学校转设更名之后的发展需要,不断规范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做到依法办学、依法办事。

二是扎实做好教学、学科与科研工作。完善专业调整动态机制和专业转型建设。以适应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每个学院要拥有1-2个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健全质量工程过程化管理,深化四新建设,推动文科、工科等相关专业进行深度交叉融合;扎实做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工作。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及课程平台等软件资源建设,持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学科优势,加快推进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拓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推进与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继续加大校级科研库建设,提高青年教师主持项目的比率;培育中青年科研骨干力量,重点做好博士基金项目的申报与管理工作。继续强化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组织申报力度,重点关注国家项目的立项,提高省级以上项目的获批率。以科研平台为依托,积极培育交叉科研创新团队。严格规范18个省级平台基地考核,重点抓好科研带头人,组建学术创新团队,提高平台的科技成果产出率。积极培育出1-2个校企联合创新技术实验室或平台,做好实施创新平台建设、校企创新合作、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等建设工作。

三是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持续推进新引进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继续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教师转岗分流,改善学院师资队伍结构。评选学校首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完成现有青年骨干教师考核管理工作,遴选新一批青年骨干教师。统筹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和聘用力度。加强与省内重点高校联系,逐步建立学校人才库,推动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继续推动各类人才评选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全新打造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尽心从教的四心良好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

五是认真做好招生与就业创业工作。要完善学校统筹、院系主体、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招生工作机制,调动全校参与招生工作的主动性,适时举办校园开放日”“高中校长论坛等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和就业相衔接的工作机制,拓展用人市场,重点做好留省就业工作。要主动对接省内企业,借助校友及校友之友的力量,建立就业市场开发新模式,实施未就业学生长期精准帮扶工程。突出常态化联动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建立个性化日常咨询随时服务体系,实施精准化就业帮扶体系,整合就业信息互联网资源,为未就业毕业生送信息、送政策、送指导。通过开展不间断的校友联络活动,积极推进各地校友分会建设,全面展示校友风采。

六是进一步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为师生搭建对外合作与交流平台。在保持与现有国(境)外合作高校和教育机构之间合作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合作渠道,引进高层次的合作伙伴、高水平的教育资源。继续推进与英国桑德兰大学“3+1”本硕连读项目、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1+1”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外五所高校建立国际预科学习中心,创新开展预科项目和“1+X”国际大一项目。继续开展中韩学生语言交流活动。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来我校长期任教,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积极作用。

七是严格财务、审计与资产管理工作。强化财务管理工作,促进财务工作高效运转,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财务成本。统筹兼顾,集中财力重点支持完善办学条件投入。推进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和考核,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深化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机制,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加强财务监督,积极发挥审计工作的功能和作用。加强资源配置,推动资产管理提质增效。

八是全面提高学校各种服务保障能力。规范后勤社会化管理服务行为,做好后勤社会化服务保障工作。完成社会化服务改革工作,发挥后勤服务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能作用,强化监督力度,提高社会化后勤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减轻学校后勤事务管理负担,优化办学资源及成本。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与学校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信息化治理体系;完成学校网站整改工作。继续做好图书馆服务和建设工作。以迎接教学合格评估需求为重点,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完成到馆读者身份识别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提升纸质图书流通率。继续抓好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定期演练,增强师生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安全知识讲座、校园安全比赛、安全保卫技能演示等活动,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组织开展大规模应急逃生演练,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加大物防与技防布控力度,完善校园安全基础设施,构筑新型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九是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认真抓好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要注重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抓好党建思政创新理论研究,力争产生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社区的育人功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结合重大历史节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要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切实履行工作职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文明校园新名片,继续保持长春市文明校园荣誉。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我们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代表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广开民主渠道,强化监督作用,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学校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翁,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从现在起到2027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明确学校的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学校将进一步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开启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全校教职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保持战略定力;以敢为人先、敢于攀登高峰的人文精神,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为把学校建成高水平民办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